11月6日获悉,通过多年探索,研究总院以乌干达Kingfisher油田开发项目为契机,将国内经验和国际惯例相结合,形成了一套海外油气田开发前期研究体系,为促进海外前期研究标准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据研究总院开发研究院油藏首席工程师邱凌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海油走向海外之初,开发领域的研究人员已感受到自身研究体系与国际惯例的明显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储量认识方面,国外通过概率认识储量,国内则通过确定法计算储量;地质油藏认识方面,国内倾向于取平均数据,国外则通过分类更加细化。
尽管不同的研究方法各有利弊,但研究体系与国际惯例的不一致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工作的开展。
2012年2月,中海油成功收购Kingfish-er油田,这是中海油第一次担任海外前期研究阶段作业者的油田。中方的开发方案必须得到合作伙伴和资源国政府的认同,才能付诸实施。
2012年5月,合作伙伴道达尔、图洛对中方所提出的Kingfisher油田开发方案初步成果提出异议。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储层非均质性描述以及对流体测试结果的修正上,这恰恰体现了中外不同研究体系的差异。为与国际接轨,研究人员从基础工作做起,同时参考国际做法,对储层进行了更细化的分类,从而奠定了与外方后续交流的基础。
然而,与国际接轨并不意味着一味实行“拿来主义”。研究人员在打造新型开发科研体系的同时,同样注意引入国内油田成功开发的经验。
Kingfisher油田储量较大,但井资料较少,储层如何分类?研究总院组织专业人员奔赴辽河油田等地开展系统调研,充分利用已有测井和岩心分析资料,实现了地质油藏一体化模拟。中方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合作伙伴的高度认同,他们将该方法应用到乌干达的其他区块,同样收到了较好效果。
目前,中方研究团队在完成Kingfisher油田储层分类的同时,还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流程,并成功应用到海外其他油田的前期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