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欢迎访问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与新闻 > 行业新闻 >

行业新闻

全球首套智能纳米气体传感检测系统问世

来源:中化新网 发布时间:2017-06-07
  记者昨天从苏州慧闻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通过航天科工集团搭建的“双创”平台,将其拥有的纳米气体传感器阵列技术与智能硬件相结合,成功开发出了全球首款可植入手机的智能气体传感检测系统——俗称“电子鼻”,在4月底举办的“双创”成果展上了受到广泛关注和青睐,新产品预计将于今年第三季度投入批量生产。
  苏州慧闻纳米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吴庆乐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4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航天科工集团考察央企开展“双创”的情况,详细了解了企业开展“双创”有哪些机制和模式创新,降成本、拓市场成效如何,能动多少社会就业等。
  李克强说,央企要通过搭建“双创”平台,吸引众多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共同体;要通过“双创”走出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这种新模式使央企与中小微企业不再是简单上下游配套关系,而是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服务、利益共享的产业生态,这会对推动企业发展产生乘数效应,也会带动大量社会就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其激发的巨大社会创新创造潜力前景难以估量。
  据吴庆乐介绍,苏州慧闻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6月,是一家提供基于纳米技术的多通道气体传感阵列芯片及系统、并提供相关解决方案模块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与自主知识产权。
  据介绍,该公司的主要创始人孙旭辉教授于2002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后,又先后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和美国国家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纳米技术中心做博士后,现已在SCI 收录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40余篇,获得美国专利2项,并获得美国国家宇航局专利奖,已申请23项中国发明专利,2项PCT专利,授权6项。曾担任一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73 计划)的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参与国家863重大研究项目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02)专项)等等研发项目。
  该公司的另一位高级技术专家——鲁一江教授,曾任美国航天局NASA Ames科研中心的研究员,长期从事纳米材料在传感器中的应用、智能手机和传感技术的结合,以及物联网的应用等技术开发。2005-2006年期间,他作为主要成员的科研小组,开发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纳米气体传感器可飞行器件。该器件被美国的科研卫星带入太空,成功的进行了二氧化氮气体的测量。2011-2013年期间,他单独设计并开发了无线气体传感器在导弹气体泄漏的应用。
  2010年-2012年间,鲁一江作为核心成员,其研发团队开发成功了世界上首个将化学电子鼻与手机相连的模型机,该项目通过了美国国土安全局的认证。
  公司CEO吴庆乐曾在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工作,任壳牌中国战略规划总经理和下游投资总经理。
   吴庆乐介绍,航天科工集团搭建的“双创”平台,具有高起点、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密集的特点;对国家产业升级带动具有重大作用;同时航天科工下属企业数量众多,这增加了企业间紧密合作的机会。
  通过航天科工集团“双创”平台的帮助,包括与对方融资对接、项目辅导等方面提供的全方位支持与优质服务,公司迅速完成了融资。目前,公司正在加紧建设生产线,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将向市场推出商业化的纳米气体传感器智能检测系统。
  吴庆乐告诉记者,公司推出的世界首款可植入手机的多通道便携气体传感检测系统——“电子鼻”是基于仿生学原理,并基于美国国家宇航局( NASA )在化学气体传感器多年的研究专利成果(已获得专利授权),运用纳米材料作为化学气敏传感器的敏感材料,结合纳米技术对传感器基片进行处理,充分发挥纳米材料高灵敏、低功耗的优势,同时通过运用气体传感器阵列技术结合智能硬件(例如智能手机)作为传感器数据的处理、传送终端来组成的电子嗅觉分析系统。它是一种全新的集采集、分析、识别、检测于一体的,能够分析复杂气体和绝大多数挥发性成分的智能手机嗅觉功能扩展,目前可以检测甲醛、乙醇、一氧化碳、甲烷、氨气、二氧化氮和硫化氢等气体。
  该产品的突出特性是可与智能手机进行直接集成、插入、WiFi、蓝牙等方式的联接,利用手机APP进行直接控制和数据分析显示。是一种能够分析复杂多组分气体和绝大多数挥发性成分的高科技气体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高通量、高选择性的特点。不仅可用于监测环境空气质量或工业生产流程中的工业漏气和毒气;检测识别食品、饮料、化妆品、农产品、建材、涂料、造纸、电子产品、半导体、汽车等制造企业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挥发性气体,并且在快速医疗诊断领域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
  吴庆乐说,该项目研发团队在新型气敏材料的研究、集成传感器阵列的建立、集成化的电路设计及仪器的智能化设计和用化学计量法对传感器进行“训练”等取得了突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后端网络技术将对所有测量进行即时和永久的数据处理和反复调用的支持,可以将多个“点”测量相互连接,结合云存储、计算技术,使其成为大数据的宏观量化,使整体测量数据发挥其研究、预测、决策的作用。
0